20世纪初旅居巴黎的亚洲艺术家
二十世纪初,全球各地的沙龙和艺术展在巴黎粉墨登场,彼时的巴黎是真正的移动艺术剧场。丰富的公共藏品,大量学风自由的学院,如朱利安学院(委内瑞拉艺术家博西奥(Boggio)常在此出入)以及大茅舍艺术学院(巴西艺术家蒙泰鲁(Monteiro)与中国艺术家常玉常在此出入),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往巴黎完成学业。一些巴黎街区也不遗余力地不断鼓励这一国际大融合:首先自然是居住在洗衣浮桥的毕加索所在的蒙马特,毕加索特别喜欢克利希广场(place de Clichy),在这里可以见到悠闲漫步的画家莫迪利亚尼(Modigliani)……然后是塞纳河右岸的蒙帕纳斯街区:夏加尔(Chagall)以及自远方避难而来的东方艺术家则经常光顾艺术家城(la cité de La Ruche)。同时,法尔吉埃城(La cité Falguière)的围墙上留下了苏丁(Soutine)和藤田嗣治(Foujita)的杰作。这种多元融合,艺术、技法与风格的融会贯通,自然催生出了新潮流。
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让中国的君主专制帝国倾覆,共和政权的诞生让艺术领域逐渐出现西方思潮的萌芽。殖民地的建立与武装部队的对抗,以及亚洲大陆对法国的愈加熟识,使这一交流成为可能。
因此,于亚洲传统艺术而言,这是一次重大变革,欧洲艺术技法在此汇集,让亚洲艺术焕然一新。整个二十世纪,战后艺术运动蓬勃发展,巴黎文化仍吸引着众多亚洲艺术家。
一些艺术家回国前如果仅在欧洲停留一段时间,许多人仍会经常重返欧洲,比如艺术家林风眠;或是永久定居,如严培明、朱德群、赵无极、Le Thi Luu、黎谱、梅忠恕、武高谈等艺术家。
点击照片获取更多信息
您是否拥有亚洲画家的相关档案材料或其他资料,或是希望对您收藏的作品提供专业鉴定意见?联系我们